电商大战后遗症:价格随时变动成“乱象”
这次电商价格战,让传统卖场面对新的挑战。
“网战”后,让许多消费者在卖场购物时产生不少疑惑。
电商价格大战后遗症来袭
“电商三国杀”一时偃旗息鼓,但是“电商大战”的影响却持续不断。苏宁董事长张近东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放出“狠话”:“上半年易购增速是120%,如果京东的增速比苏宁易购快,我就把苏宁送给他。”8月30日,京东CEO刘强东就在微博上发表“正式声明”称:“我接受近东兄的挑战,同时要求对方必须履行诺言。”然而此轮“约架”后的“约赌”,却没有引起如上轮价格战一样的围观,与之相对应的是,电商大战后此起彼伏的“症候群”:家电卖场辛苦建立的价格体系面临瓦解、令消协难解的消费者针对电商的投诉以及公众对于“微博广告合法”及京东是否“商业欺诈”的质疑。至此,在此次大战中颇显“缺位”的监管部门,被推到了新的风口浪尖。 后遗症一:
卖场价格体系被搞乱
此次一场电商价格战让实体零售商价格体系崩溃,明码实价变成过眼云烟。家电卖场里处处“讨价还价”,很多商品的成交价比标价低到10%以上。上周日,在东山口附近的某家电卖场中,“比价”还在继续进行。张小姐想购买一台节能落地扇,卖场的标价为860元。张小姐问:“不是说这里卖的一定比网上便宜吗?”说着就拿出了手机上网比价。一旁的促销员无奈地说:“卖场和超市的价格都是一样的,网上不一定有这款。”不过,最后促销员主动给张小姐打了个“九折最低价”。突如其来的价格战,让商家一直坚持的价格体系土崩瓦解,卖场又回到了讨价还价的时代,却也更加考验着消费者的“比价能力”。
记者采访发现,在实体店跟进价格战后,卖场的产品的价签已经形同虚设,随时变动的价格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。据知情人士透露:“现在为了拼价格,实体家电卖场的标价随时变化。”该人士认为,这其实对实体卖场的销售体系造成了混乱。
对于“始作俑者”的电商而言,也失去了部分厂商的信任。美的近日发布了33款节能空调新品,但在重庆公布的新品亮相和推广渠道上,却没有任何一家电商渠道的踪影。重庆美的制冷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这次发布的新产品,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,都不会考虑进入电商渠道。”格兰仕新闻发言人陆骥烈表示:“针对电商渠道频繁掀起的价格战,合理的、对市场有激励作用的促销活动我们欢迎,但如果破坏商业环境恶意竞争,我们就需要停下脚步。”
后遗症二:
电商投诉集中增多
除了卖场里重现价格“乱象”,消费者对于电商的投诉也呈现出集中增多的趋势。南京市工商局玄武分局长江路工商所12315申诉举报受理站近日公布显示:他们今年以来共接到2000多起关于电商的投诉,“这个数量是去年全年的三倍”。“每次电商大战,都会带来一个投诉的高峰期。”
除了通过消协举报,不少消费者也在微博上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投诉。“网站上明明写着‘今日购,明日送’,等我付完款之后才发现标注着要五天后才能送到,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?”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近日坦承:“电商平台建立,我们面临巨大的压力。这种压力就是顾客服务体验下降、顾客投诉上升,集中表现在到货延迟。”
库巴网也于近日发布公告,向消费者关于售后问题的诸多投诉表示歉意,8月份所有在库巴网下单的用户将获得50元现金券补偿。然而大部分电商的服务还停留在“雷声大、雨点小”的状态,使得电商整体的公信力下降。
消费者质疑:
电商是否商业欺诈?
一淘网显示,在“8·15”价格战开始前一天晚上,部分商家悄悄提高了商品价格,其中京东商城1.22%的数码家电类商品涨价,不少热销商品出现了高缺货率的现象,缺货率最高的商家达到30%。另外,网友还发现,想要真正抢到一个特价商品并不容易,在上午4小时里,不少商品都出现超过5次上下不断地调价。价格战中京东CEO刘强东胜负如何不得而知,但消费者在某些方面达成了惊人的共识价格都是“假摔”。
在市场混乱,消费者无所适从的时候,监管的力量在哪里?同心动力管理咨询董事长、企业文化管理与组织创新变革专家孙兵在其微博发表观点认为,“在市场成熟与法制健全的国家和地区,像京东这样疯狂降价又不兑现的行为,是要得到严厉惩罚的,因为这是价格欺诈行为。如果货不能供应,就应提前告知消费者。”
在法律人士看来,电商老大们不负责任的宣言,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,也违反了多项法律。涉嫌虚假宣传,违反了《广告法》、《价格法》和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的相关条款。北京雄志律师事务所熊烈锁认为,商家在价格战前先涨价再打折的行为,是典型的商业欺诈。“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十九条规定: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,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。如果有消费者根据电商的宣传购买了家电,却发现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惠,甚至价格比之前还要高,完全可以通过举证、向电商起诉。”
法律专家鼓励消费者“起诉”,然而“起诉”谈何容易!据了解,目前,工商部门对网上商城采取的是属地化管理。这首先就增大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。其次,但要证明电商的欺诈情况,消费者还要面对“取证”的难度:不仅要有网购消费的凭证,还需要公证人员对网页的内容进行公证。跨地域、高成本的维权历程,让人力不从心。(来源 搜狐IT)